欧意app下载
欧易是一家勇于创新的数字货币交易所,提供先进的金融产品。我们为全球180多个地区的数百万用户提供尖端的数字货币交易和盈利服务。
更新时间:2023-06-03 01:42:13
3月17日,汉阴县漩涡镇凤堰古梯田里油菜花竞相开放(无人机照片)。近日,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13.2万亩油菜花盛开,构成一幅绚丽的春日画卷。新华社记者陶明摄
新华社西安4月23日电(记者张伯达、雷肖霄)冷水河自北向南而来,汇入东西走向的汉江。两江交汇处,凤堰梯田缠绕层层山脊,绵延数十里。两百多年前,来自湖广的移民在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山地上,种下了这里的第一颗水稻种子。两百多年后,这里由粗放型种植变为有机科学种植,从发展单一种植业到与旅游、电商等多产业的深度融合,凤堰梯田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水和田
水和田,是中国农民亘古不变的话题。
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的凤堰梯田,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,当时大批来自湖南、广东等地的移民迁居于此,带来了南方才有的水稻种子。高海拔、多湿润的自然条件让种子在此“安家”,改变了当地以种植玉米、土豆为主的耕作习惯。数辈人在自然的庇佑下安然度过百年时光。
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,依靠人畜耕种的传统农耕模式显得落后了。“一年忙到头,也就是万把来块钱,勉强够一家7口人的吃喝,根本不敢想存钱的事情。”59岁的漩涡镇田凤村六组村民熊哲贵回忆道。
有机种植技术的引进成了保障梯田农户增收的重要举措。据汉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赵万康介绍,凤堰梯田现已采用有机种植替代早期施化肥、洒农药的耕种模式,种子和有机肥均由政府统一免费发放,农户的种植成本与从前相差无几。
熊哲贵掰着手指算了笔账:“亩产虽由900多斤降到了650斤,价格却从每斤2块卖到了8块,还供不应求!”从2019年下半年至今,她已陆续卖出了一万多斤有机大米。
产业旺,农民富。自2018年以来,凤堰梯田所在的漩涡镇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扶持产业发展,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102个,依托“镇园联盟”对接合作企业12家,培育县级产业园区3个、市级产业园区4个。
3月18日,汉阴县漩涡镇堰坪村村民在凤堰古梯田里春耕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陶明摄
山和路
山和路,是位于秦巴山区的农民们逃不开的宿命。
秦岭巍峨,山路崎岖,对于两百多年前的山民来说,翻越秦岭犹如过天堑。因此,彼时凤堰梯田的农产品多依靠水路运输。“根据估算,漩涡镇老码头年货物吞吐量可达6000至8000吨。”漩涡镇镇长张珍珠介绍。
如今的漩涡镇境内,不仅国道贯通,旅游路也修起来了。“路通了,游客越来越多了,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。”熊哲贵笑着说。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影响仍未消弭,她却并不怎么担心,互联网为她搭起了一条“网上之路”。
“现在城里人就喜欢吃原生态的山货,我是有啥卖啥,萝卜缨子、大米、自家做的豆腐乳、腊肉……”熊哲贵边打开手机边说,“微信好友数已经超限制了,我去年年底又注册了抖音账号,改天也试试直播卖货。”
这个十几年前用着老人机,几乎没出过山的女人,如今已经更换过四五部智能手机了。每年仅靠做电商,她的年收入便可达30余万元。
秦岭天堑已然变通途,农民的人居环境也在不断改善。近四年来,漩涡镇陆续投资2个多亿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06个,累计213公里。
3月18日,汉阴县漩涡镇凤堰古梯田里油菜花竞相开放。新华社记者陶明摄
人与自然
人与自然,是凤堰梯田始终传唱的故事。
种庄稼,还要“种”风景,汉阴县凤堰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大松对此深有体会。
“20世纪90年代,刚开始经营的时候,就是单纯的种茶、采茶,利润很低。”吴大松回忆说。
如今吴大松的茶园已有自己的成品茶品牌,年产茶叶60万吨,销售额逾千万元。“我们还开放茶园供游客体验,入园免费,炒完的茶叶按销售价的70%收费。如今线上销售的三成以上都是曾经来过茶园的回头客。”吴大松说。
熊哲贵也是旅游业的受益者,她把自家打造成了农家乐。“2012年开始办农家乐的时候,桌椅板凳是政府给买的,改厕、整修房屋也都是县上来的同志给张罗的。”
截至目前,梯田附近共有农家客栈100余家。景区旅游高峰期日均接待游客3万余人,旅游年收入突破1000万元。2019年10月,中国国务院公布凤堰梯田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如今这里已建成中国首个移民生态博物馆。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汉阴县委书记周永鑫说:“凤堰梯田的开发与保护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,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,才能真正惠及百姓。”
亘古不变的水和田数年如一日地养育着这方土地上的百姓,两百年前种下的“种子”,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。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依旧生生不息。
点击更多评论